汉语词汇趣谈|【少儿多媒体图书馆】一堂受益终身的语文启蒙课
本期课程,我们将从理论的层面,探索这些有趣的词汇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索词义的古今演变方式,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古代语法之间的联系,看到文字形体从甲骨文逐渐向楷书演化的动态轨迹,甚至从已经消亡的词汇含义中“复活”古代的风俗。
本期课程,我们将从理论的层面,探索这些有趣的词汇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索词义的古今演变方式,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古代语法之间的联系,看到文字形体从甲骨文逐渐向楷书演化的动态轨迹,甚至从已经消亡的词汇含义中“复活”古代的风俗。
“五四”时期可以说是俞平伯一生中思想最积极、最进步的时期。这时的他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非常活跃。1919年,影响力仅次于《新青年》的杂志《新潮》创刊,俞平伯即是发起人之一。俞平伯虽然是以新诗和散文登上现代文坛的,但后来真正出名的却是其红学研究。终其一生,俞平
近期,国网杭州市临平区供电公司下属分部第二党支部组织党员走进俞樾纪念馆,开展了“铭记历史 砥砺廉心”主题党日活动,旨在通过探寻先贤足迹,汲取廉洁力量,筑牢信仰之基。
清末大儒俞樾,号曲园老人,晚年曾写下九首七言绝句,被称为《病中呓语》。这组诗一度被视为“预言诗”,因其文字中似乎隐隐映照了后世的战乱与社会变革,民国时期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病中呓语》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它的背后有着无比曲折的故事,曾被曾孙女偷藏,再到后人背录传世,这其中不仅藏着百年未散的温度,还见证了几代人的文化守护。
曲园老人俞樾(1821-1907)晚年有《病中呓语》七绝九首,因蕴涵预测未来的深意,世变日亟时曾吸引不少目光,民国报刊屡加渲染,学人日记亦多记述,今天也颇引起掌故爱好者的兴趣。陈寅恪在写于戊辰(1928年)三月的《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中说,这九首诗“不载
俞樾(1821 - 1907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 ,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他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一生勤奋治学,俞樾的书法,向来不尚狂放,却以“稳”见功、以“厚”传情。
对读书人的美誉向有书痴、书淫、书癖、书仓之号,但在我看来,在所有对读书人的雅称和名号方面,以读书种子与真读书人这两个词语为最,是对读书行为与品性最高的评说。两个词有相近的意思,但又有大的区别,大约前者以存亡绝续的内涵为主,后者以当下状态为主。